关于荣光和梦想第二人生的完美改编

在充满盛大惊奇的人生中,每个人都在竭尽努力找到那个内心饱满的自己。生活的轮子从来不会逆转,而在飞速旋转的时候,在狂热追求的时候,作为自己的主人—你是否解开了束缚,找到了自我?就算答案有些令人沮丧,你也...

在充满盛大惊奇的人生中,每个人都在竭尽努力找到那个内心饱满的自己。生活的轮子从来不会逆转,而在飞速旋转的时候,在狂热追求的时候,作为自己的主人—你是否解开了束缚,找到了自我?就算答案有些令人沮丧,你也不必着急自嘲一生被毁。毕竟,还有时间,还有机会,比如眼下。即便路上被野心、情感、欲望纷繁纠缠,我们要面对的是怎么样能适可而止,怎样不过分,怎样重新选择才能一路风光地向上,这一切恰好对应着这次专题里每一个光鲜亮丽、脱胎换骨的人生,不论年华几何,内心的枝枝蔓蔓自成一体,随时等待发芽,随便一站,也可以是一道风景。

艾敬 在时间隧道里不停奔跑

艾敬
著名艺术家,词曲作家,创作歌手,作家,曾经创作出版发行五张个人演唱专辑以及其他EP单曲。艾敬于1999年开始画画,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移居纽约学习当代艺术。2007年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

在艾敬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无论是通过她的歌声还是艺术。
九十年代初,那个以独特音乐风格风靡亚洲的民谣女歌手声名鹊起,她却似乎一直游离在明星生活以外,但也恰到好处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在别人忘记我之前,我早已忘记我自己。”当大众还在怀念舞台上的艾敬时,她已经褪去光环,在纽约拿起了画笔。20多年过去,艾敬不断带着她新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映照着她真实的第二人生。印象中她一直是位很“诗人”般的存在,但在与她对谈的时候,我才真切感受到她那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平和与力量,我想,无论是哪种分类,都会或多或少的把艾敬看窄了。

2014年6月于上海中华艺术宫个展:LOVE AIJING:艾敬的爱,布面油画《MR.R #1》,尺寸:300 x 450 cm。

“漂泊是我的宿命,
我喜欢陌生感,
太过熟悉会让我感到沉闷和迟钝,我会不自觉的想要出行去远方。”

什么样的年代有什么样的音乐
当《我的1997》红遍大江南北时,人人都记得这个背着吉他、外形酷酷的女孩。
“在九十年代,我已经把自己的青春唱完,用我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感受,把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关爱尽情的表达出来了。”尽管碰过壁,也有过不被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但总的来说,艾敬很幸运,她的声音被听到了。
艾敬的音乐风格受西方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期的民谣和摇滚以及节奏布鲁斯影响,那是一种极其自由的表达思想的形式,有对现实的批判和揭露,但却是充满爱与和平的理念。
再聊起那段时光,艾敬回忆道“每个清晨或夜晚,每一次呼吸,每一段旅行或停留都是为音乐的创作”。
她的一位纽约朋友曾说,“我们去咖啡店就是喝咖啡,而艾敬喝完咖啡会写一首歌。”不难想象,那个时期,音乐就是艾敬生活的全部。
其实她的生活哪里仅仅是生活,她唱歌,又何止于唱歌。无论她创作什么样的歌曲,都保留着自己最初的底色。她的每个作品,似乎都铭刻在她身上,也浸满了属于她的素材。
“漂泊是我的宿命,我喜欢陌生感,太过熟悉会让我感到沉闷和迟钝,我会不自觉的想要出行去远方。”
艾敬在她的时间隧道里不停地奔跑。

装置《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材料:废弃毛线、玻璃钢、硅胶,作品尺寸:1600 cm x 600 cm 。

这一世的课题—苦行僧
1989年,艾敬因为“长得像山口百惠,笑起来像栗原小卷”主演了电视连续剧《情魔》。
199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主演第一部电影《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3 年后该影片在国际获奖……
自从被发掘出歌唱天赋之后,艾敬似乎就在马不停蹄地全面开花。
作为一个创作型歌手,艾敬的美似乎也很难被忽视。她是个美人,这是个很好的称呼。
“当时我记得有人说我长得像山口百惠,那是听过最令我难忘的赞美了。”
是的,艾敬举手投足间无不流露出优雅成熟的气质。
然而,她最吸引我的,还是骨子里的洒脱不羁、有勇气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向世俗妥协等品质。
“我最大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贤妻良母,除了服务和守候着家人其它什么都不做”。然而命运没有给她这样一个机会。她笑着说,这一世她的课题是“苦行僧”。
“我内心里仿佛住着一个‘披荆斩棘’的男人,总在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必须舍弃一些儿女情长,对于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从来都很坚定。”这种坚定可能源于艾敬的父母从小把她唤做“大儿子”有关,她是家中长女,一家的希望都寄托于她身上。
1999年,艾敬的第四张创作专辑《中国制造》的出版发行遇到阻碍,“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老话果真在艾敬身上应验了。
“我在纽约的生活中找到了当艺术家的信念,于是我开始画画。”
这是一次逃离吗?却也是这么多年来,艾敬难得的一次正常生活的回归。
当了十几年的巨星,要想改变自己一切从头开始,这是何等的巨大的不安,可艾敬必须对抗这种不安。
“我善于将自己归零,我早已经习惯每一次的创作无论是音乐或是视觉艺术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决心进入艺术领域的艾敬,在1999年开始师从张晓刚。
“他是我的良师益友”。这段时间,于艾敬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张晓刚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教授她,而是直接创作,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过程中学习技法。
在艺术创作的这段时间,艾敬说,她每天都在挣扎。
每一件作品都会面临选择,每一天面对“恐惧”和战胜它的边缘,好像骑着一匹骏马奔跑在悬崖之前必须勒住缰绳或者跨越它。
而创作本身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前些年艾敬经常自己搞破坏,把本来还不错的东西弄糟,在有了经验之后,可以少破坏一些。“创作与奥林匹克竞技有些类似,不放弃,顽强战斗到最后一秒,尝试一切可能去摆脱困境而赢得局面的方法……”。
于是,艾敬逐步地成为一个手工业者,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精心的的打磨。
而她打磨的,又岂止是艺术作品。

布面油画《我爱颜色 #16》尺寸:90 cm x 90 cm 。

创作与奥林匹克竞技有些类似,不放弃,顽强战斗到最后一秒,尝试一切可能去摆脱困境而赢得局面的方法。

画室里的艺术工匠
2002年,艾敬定居纽约钻研当代艺术,并在纽约下东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2008年,艾敬在北京也建立了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正式过上了北京纽约的艺术双城生活。
艺术与人生,是艾敬的两条交叉线,这两重世界合二为一。
纽约是不可思议的地方,这个号称“BIG APPLE”的大都市以极大的包容性让每一位艺术家都尽显才华。“去或者回到纽约多少次已经数不清了,每一次当我从肯尼迪机场进入曼哈顿市区的时候,看到这个城市的建筑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我还是那样的激动,与第一次见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一样。”
艾敬在她的 《挣扎》 一书中写道,“在纽约的时间里,我只是画画、看展览、煮饭……在别人眼里看似无为,我却过得津津有味。我知道自己在收获和采集,我知道自己正在经历着生活方向的改变。”
2007 年艾敬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2008 年,艾敬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艺术展“ALL ABOUT LOVE”, 2009年5月,上海华氏画廊举办个展 “LOVE IN SHANGHAI 2009 ”,2009 年10月,在纽约举办首次个展“I WANT TO LOVE”……如今的艾敬正以艺术家身份被国内外艺术界接纳。
今年11月,艾敬将于纽约的资深画廊Marlborough Gallery举办为期一个半月的个展,共有二十几件全新创作的作品。“我比较注重展品的节奏把握,虽然这是一个商业展览,规模也小于美术馆的展览,但是在一目了然的空间里,你需要有一个观赏的节奏把握。”这是艾敬七年以后在纽约的第二次个人艺术展。
从2012年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开始,艾敬几乎每一年都举办个展,“我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时间以及体力都是我需要去战胜的对手,感觉自己真的就像运动员一样。”
人生可以过很多很多次,可以随时蜕变或重新开始,与过去告别。艾敬花费了十七年做当代视觉艺术的时间和尝试,这样的转变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对于艾敬来说却似乎很自然,她渴望从大众的注视下脱离,去自由地放逐自己,捕获灵感,沉淀观察和体会,至于最后,呈现出来的无论那是一首歌,还是一幅画,都是宝贵的。
“我非常的幸运,我相信爱的力量!爱因斯坦把爱的秘密告诉了他的女儿……”

装置《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 #1》材料:印度尼西亚十九世纪木门,尺寸:187 cm x 76 cm。

装置《棋子》材料:黑白棋子各30个、紫铜、烤漆,尺寸:90 cm x 90 cm x 33 cm。

声音装置《To Da Vinci》尺寸:205 cm x 206 cm x 60 cm。

Q&A
Q: 还记得您的第一个艺术作品吗?
A: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常常画骷髅。
Q: 今年在纽约的个展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A:有两幅圆形的绘画是首次尝试和展出,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做出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
Q: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吗?
A: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但是我最好的时光应该是在未来我能够心安理得的渡过晚年。
Q: 到目前为止,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遗憾的事情?
A:如果人生可以重头来过,那么我愿意守候在家人身边,我想要的一切应该就在小时候我家门口的杨树下面。
Q: 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
A:我希望可以慢下来,我想要环游世界,我喜欢在慢下来的过程中可以创作出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作品。

Daniel Child
陡转之后,更好的“食”光

叶天雄
巴黎蓝带受训厨师,从奥数“天才”到知名男公关,再到名校MBA,如今进入厨房,发现烹饪的科学与乐趣,揭秘法式料理的高深奥秘。微信公众号:法范儿。

与Daniel结缘,是从订阅一个叫“法范儿”的公众号开始,竟毫无防备地被拽入他所构筑的那个关于巴黎音乐、艺术,以及他对于美食那种如疯草般生长的狂热世界里。也是因为他的这个世界,唤起了很多人心中绵长不断的对巴黎的遐思……

1.芦笋是巴黎初夏的时令蔬菜,松子烤芦笋是一个十分钟就能做好的简单又美味的料理。

成长的足迹
Daniel出生在国内一个小城市,去看更大的世界一直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许是好奇心驱使,他不断学习、进步、挑战自己。读大学到了北京,一待就是十年。毕业后一直在美国公司工作,了解到的都是关于美式的思维方式。后来他想要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于是去了与美国文化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巴黎—读MBA。于他而言,那个时候最大的收获不是学校的课程而是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这就是他商校读完回国工作后一直想再回到法国的原因之一。
结束了MBA课程后,Daniel回国到上海定居,“那个时候工作强度和压力很大,经常24小时待命,刚开始的时候很有干劲,毕竟想把上学充电学到的东西全部释放出来。”当然,成就感会在重重压力中被无限放大,但人生总是不能一成不变,他想。
“我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挑战没有惧怕却只有期待。” Daniel想给自己一个叛逆的机会,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2014年,Daniel再次来巴黎出差,在Alain Ducasse的餐厅吃饭,第一次详细地了解到他的故事,其实也是第一次接触法餐名厨的人生。“我热爱美食,也爱好烹饪,但从没想过成为一名职业厨师。也许是酒过三巡,头脑发热,又或者是命中注定,我突发奇想:心中有热爱,就去做吧。”

2.舒芙蕾是让人绝对不会失望的餐后甜点,主要材料包括蛋黄及不同配料拌入经打匀后的蛋白,经烘焙质轻而蓬松。

美国心理学家之父William James说,寻找那个让你感觉最深刻、最具活力的精神状态,当它出现时,你的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这就是真的我”。
对Daniel来说,那个“真的我”就是在Alain Ducasse餐厅的一瞬间冒出来的。
沉迷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在心理学上,这种体验叫“幸福流”。当一个清晰的任务占据你全部的注意力,你有能力接受挑战,并且每进一步都能得到实时的反馈时,就会进入这种状态。
显然,那时的Daniel已经进入了这种状态。
他对人生的选择,大抵基于对自己的了解上—也许他的骨子里总是向往自由。
这种自由之于Daniel而言,是去未知的地方,品尝全新的食物,过上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在印度我会在火车站门前的小摊贩像当地人一样吃油炸咖喱角,在柬埔寨的村落里吃炸蚂蚱,在中缅边境的傣寨里吃土蜂蛹,在巴塞罗那吃鱼骨头,都是如此让人兴奋的美味。”
这个看上去安静儒雅的大男孩心中充满了对探险的执念。
“当你决定放下国内地一切去法国学厨艺的时候,内心有过挣扎吗?”
没有。这两个字回答得掷地有声。
就这样,他的人生,总是踏实地梦想成真。

3.烤鲭鱼佐蒜味芥末酱,外层煎得香脆,脆到刀叉碰到表面时会发出轻微的窸窣声,鱼肉鲜甜。

这种自由之于Daniel而言,是去未知的地方,品尝全新的食物,过上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厨师的工作不是把菜做成艺术品,
而是要与你分享食物的乐趣,
没有高品质的食物,乐趣也会打折。”

4.百里香煎牛排配时蔬是一道乡村风味料理;黄灿灿的土豆和泛着油光的细细长长几缕青绿, 可算是色香味的完满结合了。

关于对潜力的迷思
印象中的巴黎永远梦幻,永远热气腾腾:拥挤的歌剧院,高雅的米其林餐厅,狂热的法兰西体育场…构成了这个城市生生不息的命脉所在。无论何时,街角的咖啡馆总是坐满了夸夸其谈的人。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艺术、美食诗歌、哲学与爱情,这就是巴黎。
“还记得初到巴黎的景象吗?”
“记得,那天很冷,一直冷了三个月,到了六月份还没有夏天的感觉。”
也许春天太漫长,好多蔬菜都有时间慢慢走上餐桌。吃得当令,是法国人的习惯。4月份吃芦笋,夏天吃番茄,所有的餐厅都遵循着大自然的安排。Daniel能恰如其分地把握着巴黎美食的特质,并将其用娴熟的手艺和满腔热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蓝带的课程刚刚过半,但已经收获太多。我一天比一天对烹饪更有激情,更有动力。”
的确,美食是一个如此博大的世界,尤其是在巴黎这样的城市,文化、审美、手工艺、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全都展现在一盘双手能够托起的菜肴上。而它,你却无法永恒留存,它的最大价值只有停留在你面前那短暂的几分钟,时间流逝,它的热度会消逝,食物的分子开始发生变化,美味开始减弱,美感慢慢消失,然而这份体验,是永恒,是独一无二的回忆。这正是Daniel 心中对“Luxury”最纯粹的含义。
“是会有人问我:这么好的工作和薪水就这么容易放弃吗?我想的是,我从来不会小看我的能力,更对自己的潜力抱有更大的自信。”
还记得你在蓝带的的第一份作业么?我问道。
“回家切蔬菜和削土豆吧。法式烹饪中大概有几十种不同的蔬菜切法,细长条有不同的名字,切块和切丁也各有名字,都规定得非常精确且严谨。”
与Daniel聊天,你能感受到他这样的人之所以充满魅力,归根结底在于,他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种由他亲手营造的氛围之中,他不仅是塑造美食、被食客欣赏窥视的客体,同时也受到创作的尊重,一种将他视为“从零开始却大步流星”的尊重。

5.西班牙海鲜饭,黄澄澄的饭粒中缀着虾子、螃蟹、黑蚬、牡蛎、鱿鱼……热气腾腾,令人垂涎。

在巴黎,一切皆不可辜负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潜的这几个字放在今日Daniel的巴黎生活中,也是最适宜不过的。
“醒着的一半时间都在学校,在家里基本都做中餐,我觉得做菜是触类旁通的,感觉做中餐也比原来好吃了很多。哈哈。”
闲暇时他爱读书,了解各个名厨的人生,他们的菜肴风格,研究学校不会教的烹饪理论知识。彼时此刻,一个怀抱梦想的青年以食物为媒,朝着唯美的意向去实践。
然而,蓝带之于Daniel的意义才不是只有享受美食这么简单,而是法国整个国家对手工艺的认可和敬重让他赞叹不已。“之前在奢侈品行业,就已经深刻了解到法国人之所以能够把服装、珠宝、箱包等做成奢侈品,来自于他们对手工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的传承,当然也少不了民众的认可。后来慢慢发现,其实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存在于他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在法式料理上,所有的法餐厨师都认可的一点是:无论你的餐厅环境再好,服务再优,情怀和感情再充沛,食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完美的料理只有两点:最高品质的食材和无懈可击的烹饪手法。“Chef在第一节课时说道,巴黎有些米其林3星餐厅只用瓶装矿泉水烹饪,从不使用自来水,做出来的菜肴味道不同凡响。”所以,法国人对于好食材有着痴狂一般的追求,而这种需求又很平衡地得到了满足。
厨师的工作不是把菜做成艺术品,而是要与你分享食物的乐趣,没有高品质的食物,乐趣也会打折。
一直以来,法餐走的是吃情调的路线,而且走得比别的国家更远一些,因此也获得了全世界的饕餮之徒的追捧。
于是在这里,每个厨师不再是书上那些生硬而干巴巴的名字,每个食材也都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个体和生命而备受尊重。这种感觉让Daniel每每提起来,都是一副无比陶醉的神情。
海明威说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对于热衷于美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准确的描述。虽然巴黎拥有着众多米其林美食文化,我想,暂且就把Daniel在这里的“食光”比作一块空白画布,拥有更多涂抹的可能。

6.嫩煎羊里脊,外酥里嫩的秘诀在于煎的火候。

法国中部卢瓦河地区的特色料理:裹上西梅的兔肉卷。

Q & A

Q: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A: 小时候毕竟是奥数“天才”,保送高中,就读省奥班。梦想当然很俗气—当一名科学家。所以梦想当然没实现吧。不过,也许可以成为厨房里的科学家?Chef说要把肉用油煎到焦黄,做出来的酱汁才会浓郁,我就总是会问他有什么科学根据?
Q: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A:我想法太多了,现在我想有一家餐厅,宾客络绎不绝,自己有时间做很多事情。大概是Alain Passard的生活吧(Alain Passard的L’Arpège餐厅于1996年拿到米其林3星)。
Q:接下来的打算跟目标是什么?
A: 想要好好学习一下中餐料理。法国人对中餐的理解有很大误区,和日餐相比,在法国的地位差距很大,但我认为中餐完全有做成精品的空间。
Q:到目前为止,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遗憾的事情?
A:谁能教教我做湖南菜?

何一 人生于何处相逢

何一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肄业,旅游卫视节目主持人,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OKCoin前合伙人,一下科技市场副总裁。

那是2011年,青海。
高原的初夏,早晚温度很低,而白天太阳出来又照得人晃眼。这是何一第一次来青海,录制她的节目《美丽目的地》,这一期的主题是“转山”。何一没有选择坐当地向导的马,而坚持步行。早上刚出发的时候,远处还只看到一条小溪。等到晌午,雪山上融雪越来越多,一行人都在水里淌着。水很冷,等到何一走到营地,坐下去之后双腿却怎么也站不起来。她几乎是爬到了火堆边,一点一点让已经僵硬的身体暖和起来。这大概就是“见天地见众生,方能见自己”的最好诠释。

温和中潜伏着锐利的女主持
何一读书很早,10岁便中学住校,16岁因为一本关于丽江的书只身一人跑遍四川,17岁进入大学。
“我从小就比较独立,父母对我也比较放心。”何一穿着白色真丝上衣,黑色裹身裙,妆容精致,笑容爽朗。
所以当何一毅然选择从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辍学时,并未受到太多来自家庭的阻力。
“我本科学的教育,当时有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很感兴趣。但中国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局限性,短时间很难发展到国外的程度,如果仅凭着兴趣坚守在这个行业,显然不能真正实现我的价值。”
刚刚拿下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何一决心下得很快。“虽然花了很多时间成本,但如果这条路是错的,停下就是进步。”
当时刚好有朋友在旅游卫视工作,好多年没见了,开玩笑地打电话给何一:我们要开新节目,你要不要看下啊?
“那会儿我也25岁了,这个岁数进娱乐圈,有点晚了吧。”何一笑着说道。抱着好玩的心态去了面试,结果一面二面三面都过了。
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对方问何一觉得自己有哪些优势。“我学过化妆,节目组可以省个化妆师。心理学我也学过,出去各地跑,什么样的人我都能聊两句。”
非科班出身,普通话也算不上标准,没有任何相关经历的何一就这样接连在旅游卫视签下三档节目:《世界多美丽》、《美丽目的地》和《有多远走多远》。
“做了这么多节目,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多彩斑斓,同时把自己磨得更有质感,整个人也变得更通透。”
何一在节目中的洒脱与随性不断获得公众的关注,当时有电视剧向何一发主女主角的邀请。身边很多人都以为这个笑容灿烂的女孩会在演艺圈走得更远的时候,何一却没有选择签约。

做主持人的两年时间,何一几乎跑遍了中国。不断地行走,见到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富甲一方的商贾,常年流浪的乞丐,藏品众多的博物馆长......

“最开始就有过预期,
所以也就没有太多落差,
我很明白这是一场硬仗,
甚至是没有多少子弹的硬仗。”

美丽也是能力的一种
从荧屏上消失一段时间的何一再次回到公众面前,她的身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OKCoin合伙人。
何一刚到OKCoin的时候,公司才20人不到,上下两层的小办公室,还特别破。“最开始就有过预期,所以也就没有太多落差,我很明白这是一场硬仗,甚至是没有多少子弹的硬仗。”
从起初对比特币甚少了解,到后来谈及这个行业就能如数家珍,贴吧里粉丝发帖都是“一姐镇楼”,何一显然不是一个会给自己设限的人。“如果你愿意去试,花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时间长短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
空降兵、女性、年轻、高管,这些关键词好像注定了何一受到的质疑:你是不是就是个花瓶?
刚开始当然也会受到影响,选择回击,比如“说我花瓶,起码证明我长得好看。”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对她来说那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我是一内心特粗糙的人。”何一开玩笑说道,“我不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别人怎么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何一口中的结果,是何一作为12位BOSS团成员之一把OKCoin带上了《非你莫属》的舞台,是把OKCoin送上了纽约时代广场,也是OKCoin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
公司也从20人不到的规模,一年多时间,扩张到近两百人。
但何一却离开了。“我想做的,是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公司战略和我的想法有些出入,我尊重公司的选择,但我也要尊重我内心的选择。”何一现在谈及当时的决定,颇为云淡风轻。

人生不再设限
一下科技,这家估值10亿美元独角兽的市场副总裁,是何一的最新身份。
她带领十几人的团队,负责公司所有和市场、品牌相关的工作,同时对接娱乐中心的所有艺人合作。
接受采访那天,何一已经连续三周没有休息,连轴转开会、见客户,谈合作,到不同城市给公司站台,说话声音也略显嘶哑。
一下科技旗下目前三款产品:秒拍、小咖秀和一直播。秒拍是短视频平台,沉淀大量UGC内容;小咖秀则是娱乐社区,覆盖更年轻化的人群;一直播则承载更多媒体和社交属性。
以前在OKCoin,只要对外的事情,都是何一自己做决定。到一下科技后,团队之间分工明确,加之当下直播市场一片红海,各家公司短兵相接,如何才能成功突围,何一也压力颇大。
“任何一个事物在诞生之初,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是正常的。完全没有必要和他们去互骂,去争吵,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大众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像之前吴秀波在一直播上进行直播,有人问他对小鲜肉怎么看,他的回答很妙,“不好意思,我吃素。”这个片段很快被做成短视频,通过秒拍广泛二次传播。
“直播要成为平台,流量、社交关系和头部资源缺一不可,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谈起当前的工作,何一更显爽朗,颇有几分巾帼之姿。
“我以前是一个不做计划的人,更随性一些。现在我也会经常写一些规划,做周期性的部署,这也是我的变化吧。”
人生是自己的,不要设置过多的边界和障碍。
要去了解一个更广博的世界,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大更有魅力,更复杂也更微妙。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就永远可以拥有不同的人生。”

Q&A
Q:工作日的一天怎么度过?
A:我一般八点起床,洗澡、化妆,走路到公司,上午开会,下午处理合作业务,或者临时棘手的事情。晚上如果不是加班的话,应该也是在见合作伙伴。回到家,好像也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歪在沙发上加班,哈哈。确实是有点乏味。
Q:有什么爱好吗?
A:以前爱好很多的,画画,跳舞,还是学校的中长跑选手,代表学校能拿奖的级别。现在爱好少了很多,他们都说我有个男朋友,姓工名作(笑)。看书算一个吧,出差的时候会背一本书,飞机上看完,然后扔掉。
Q:最近在看什么书?
A:《人类简史》,特别好这本书。
Q:上次度假是什么时候?
A:端午节去马尔代夫参加朋友婚礼,两天在飞机上,婚礼一天,其实还挺忙的。
Q:你对于“选择”这个词怎么看?
A:人生就是由一个一个的选择构成的吧,你也不知道最后会走到哪里。既然选择了,就接受它,享受它。但如果抛开选择,选择也就只是选择而已,关键还是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是怎样的。
Q:到目前为止,对你带来最大转折的选择是什么?
A:选择互联网,这是我最大的改变。
Q:有没有你特别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情?
A: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这辈子一定要完成的事情”清单吧,我也有啊。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在心里会有一些小计划,可能不那么紧迫,但还是要仰望星空(笑)。
Q:你理想的人生是怎样的?
A:20岁的时候,理想的人生大概是有喜欢的工作,喜欢的人,这样。现在其实觉得,做自己就好了。
Q:你是一个好脾气的老板吗?
A:这个你得问我的同事(笑)。不过我现在的团队里,很多都是我之前在OKCoin的同事,我加入这边后,他们也都跟着过来了。我很感谢他们的支持。
Q:有句话“明明可以靠脸,却偏要靠才华”你怎么看?
A:我长得也就还好吧,七、八十分,以前还有人让我把下巴上的痣给去掉(笑)。长得好看确实有些福利,谁不喜欢好看的生物呢?但要长得漂亮哪有活得漂亮重要。

季平 向死而生,我要“玩”下去

季平
京城鸡尾酒第一调酒师,麦吧、Parlor 香、达芬奇酒吧创始人;MaMa便当创始人;曾任众多企业家、明星、导演的健身私教。

一个口袋里装了2000万“风投”的人,会在闲情时站在吧台后给你调一杯鸡尾酒;一个游走在“商人”和“匠人”之间的巨蟹座;曾经是“影帝”廖凡的健身私教,现在是京城坐拥三家高人气酒吧的老板。他不一定会站在纳斯达克敲钟,但你会知道他的名字—Jeff 季平。

乍听起来像是‘童言无忌’的玩笑话,可是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在路上不停的寻找途径、一本正经的实现这个‘心魔’。

没当过健身教练的调酒师 不是好老板
季平,一个长相貌不惊人留着寸头的88年巨蟹座,兜里装了三家酒吧和一家O2O公司,媒体和商业圈子的人都叫他Jeff。
在Jeff上小学时候,一心想做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差不多在纳斯达克敲钟那种。乍听起来像是“童言无忌” 的玩笑话,可是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在路上不停的寻找途径、一本正经的实现这个“心魔”。
今年28岁的Jeff,他的经验和阅历绝对超过他的生理年龄。
最早的时候,Jeff认识一个朋友在北京胡同里收房,于是他就从那把房子租下来,装修完再转手,专门租给“老外”。这种“民宿”大概就是早期的Airbnb模式。从一开始的北京鼓楼一片,后来发展到东四十条,每个月轻轻松松净收入几万,实在是闭着眼也在挣钱的营生。实践结果确实不错,但Jeff觉得这不足以满足自己“心魔”。
后来他做了健身教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企业家和一些娱乐圈的明星,像影帝廖凡也是他的常客之一。“那个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jeff回忆道。同时,他的“心魔”依然悄然生长。

一年,一年就够了
对于Jeff来说,一年这个时间结点,像一个魔咒般的存在。
“无论在任何领域学习,我觉得一年时间足够了。”
于是,Jeff用了好几个一年来实现自己的“心魔”—在健身教练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他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资金开了麦吧,这是他的第一间酒吧,位置在文艺青年爱聚集的鼓楼附近。起名字叫麦吧—麦子是啤酒的原始成分,很平和质朴,同时也带有多变的迸发力。我猜这个“麦”是如张楚在《冷暖自知》中唱的“麦子还在对着太阳生长”中的麦,让初接触酒吧行业的Jeff内心斗志满满。这家被连续几年评选为“京城最适合约会的酒吧”已经开到了第5个年头。
到了第二年,Jeff的另一家店—Parlor 香—在三里屯开业了。这间酒吧的功能和名字一样直白—会客室。在这更大的平台上,Jeff拓宽了自己的人脉,后来他索性把这间酒吧30%的股份给了一些朋友—艺术大师韩美林的儿子也是这间酒吧的老板之一。Parlor 香是一个开放又快乐的空间,风格是参照上世界二十年代美国纽约混搭老上海的风格—当时正在实行“禁酒令”,整个行业略显萧条,所以很多店会开在地下,Parlor 香同样设有地下部分,让人重返那个纸醉金迷的年代,大家在这里喝酒、跳舞、聚会。
第三家店是我们跟Jeff见面的地方—达芬奇酒吧。它在工体这边的一个高档公寓里,没有任何招牌,相对私人和隐秘,只有知道神秘门牌号才能找到挂着达芬奇画像的木门。这里整体的风格是参照Jeff喜欢的文艺复兴时期打造的:吊顶壁画、中世纪感的家具,艺术氛围十足…
三间完全的不同风格定位的酒吧,更像是Jeff对生活的一种解读,他把内心的各个方面都放进来,强大的“心魔”和不俗战略视野让他把这些逐步发展成自己蓬勃的事业。

达芬奇酒吧隐秘在工体一间高档公寓楼上,装修风格是按照文艺复兴时期打造的。

“经过去年这个大震荡,Jeff以“新生儿”自居,人也变得更荡然了一些。”

未来就剩下“玩”
之前你从网络上搜索一下Jeff的名字,会跳出无数这样的消息: “京城花式鸡尾酒第一调酒师”“百加得全球大师赛中国区-北区域亚军”……对一般人来说他确实只是个调酒的,只不过这个调酒师不久前拿了2000万的天使投资,走了一个O2O的浪潮,搞了一个跨5个城市、第三方合作方超2000人的大公司,做起了 MaMa便当—一个针对上班族的餐饮公司。
Jeff坚持用好的原料和高效的物流来实现这个只要18块钱的便捷午饭,味道就像自己妈妈的饭菜一般。他认为通过“线上打通线下”的模式来调整传统行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资本市场崩盘,让他的脚步不得不慢一些,他为了坚持品牌的高品质以及自己尚未实现的“心魔”努力坚持了下来,但这些对于目前的他来说有些超出自己可控范围了……
经过去年这个大震荡,Jeff现在以“新生儿”自居,人也变得更荡然了一些。
目前的Jeff正处于一年的调整期,生活也相对闲适,但他的“心魔”并没有放下,只是按了“慢进键”。
年初Jeff去了心心念念的土耳其,在卡帕多奇亚坐热气球,谈起这段旅程,他即兴奋又放松。“我是真的想给自己放个大长假,但又很难停下来,再加上没有人来鞭策我,所以自己绝不敢太放纵。”言语间, Jeff或多或少有些无奈。
搞民宿、做教练、开酒吧、办公司……Jeff涉及的每个领域跨度都很大,刺激的事物不断被挖掘。可是因为“心魔”一直在,目标也一直都是清晰的。
接下来,他计划会再多开几家酒吧,形成一个的“小联盟”。“我想,之后开的每家酒吧的风格和定位都是不同的。” Jeff饶有兴致地跟我们聊起了未来的计划:其中一家想打造成“工业革命”风格,都是机械臂、齿轮的装饰;再一家会相对私密一些,要和他喜欢的服装定制结合起来,有点像伦敦邦德街上的裁缝店,店里有专门的老师傅给你“量体裁衣”,你可以定制一身西服、或一席旗袍。第一次来喝杯白兰地,量一下尺码;下次和朋友一起来,挑挑面料,喝杯威士忌。第三次来的时候喝杯杜松子酒,把衣服带走……
“最近我又重返健身房了。” Jeff笑着说。
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身体的健康,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找一找当初的自己—将初心放在“玩”上,踏实做事,接受世事无常的状态。
也许这些依旧是Jeff被沕没的“心魔”在作怪。但对于一个不到三十岁的人来说,尚可。期待着Jeff在他三十岁之前玩出新的花样,可能他还是不会站在纳斯达克敲钟,但至少会有些引起一些波澜。

麦吧是一个在胡同里小小的门面,门口挂了两个红灯笼,古香古色,里面充满了静谧的感觉。

Q&A
Q:爱喝的一款酒 ?
A: Laphroaig 威士忌,产自苏格兰的艾雷岛,带有泥煤味道,比较特殊吧。也去过它的酒厂 ,很喜欢。
Q:最爱的电影?
A:《007》系列。
Q:去健身房的频率?
A: 如果人在北京,可以保证一周3-4次;出差的话,可能就为“0”了。时间基本上起床后,8-10点。偶尔也会是晚上6-8点。
Q:最爱的健身运动项目?
A:泰拳?哈哈。
Q:说一个你觉得最不切实际的愿望?
A:其实有太多了,比如长生不老(笑)。说一个奢望吧:想花一年时间去全球各地旅行,不间断的。Just in travelling!

  收藏   喜欢   编辑

文章更新于. 2016-10-26 16:08:54

无评论数据!

Copyright 2011-2022 版权所有 Lofficiel.cn 京ICP备20220268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08号